人们仍有十足的理由担心:纳税人的钱袋子(全体人民真正的核心利益之所在)依然面临很高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得不首先在人事领域推动专业化、精英化改革,借助员额制和职业分类制让法官和检察官回归到适当的规模。在审判工作太忙、责任较重、待遇偏低、地位不高的现阶段,法院的确对成功律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自1970年代末以来,通过若干个三中全会公报实现的改革接力棒,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发育,创造了中国经济三十年持续高增长的奇迹。其实,无论哪一种监督,都不如当事人代理律师的监督更有效。正是在这里,司法机关可以填补行政撤退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制裁不正当竞争活动和违法经营者,保护个人的合法权利。所以,这次司法改革方案能否收到预期效果,最重要的是员额制下遴选法官、检察官的标准和程序究竟怎样设计、怎样实施。然而,中国法院在回应时代需求之际却碰到了一个尴尬的、甚至致命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司法完全可以被视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者说统治正当性的底线。相反,能干的法官跳槽到律师事务所的趋势倒是越来越明显,迫使有关部门曾经匆忙发布禁令,以防止人才流失。最近,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共修改21部行政法规,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2项,下放审批权7项。
如此大力度进行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政放权,可谓前所未有。通过修改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把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审批权下放给了省一级主管部门。此外,还应尽快启动《行政许可法》修改,扩大《行政许可法》适用范围,把所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许可法规范的范围,从法律上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同时,细化《行政许可法》第13条不能设定行政许可的具体情形,最大限度地限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设定新的行政许可。
如取消了采矿权评估结果确认审批,但增加了将评估报告报备的规定。另一方面,修法同时要及时组织清理修改配套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避免出现上下位法就审批制度作出不同规定。

要取消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设定的、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审批许可事项,凡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一律无效,不得执行,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让社会周知。当然,与以往不同的是,为了防止审批许可取消后管理失控,此次修法更加注重增加事中事后的监管措施,做到放管结合此次修法重点是从法规中删除行政审批的相关规定,从法律层面彻底取消行政审批项目,比如修改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取消证券公司专项投资审批,修改电信条例取消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审批。如取消了采矿权评估结果确认审批,但增加了将评估报告报备的规定。
据统计,加上这次,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已经4次一揽子修改行政法规63部,废止3部,三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法律22部。同时,细化《行政许可法》第13条不能设定行政许可的具体情形,最大限度地限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设定新的行政许可。此外,还应尽快启动《行政许可法》修改,扩大《行政许可法》适用范围,把所有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许可法规范的范围,从法律上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一方面,凡是改革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均应及时修改完善,保障所有的改革举措均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特别是地方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时,涉及到法律法规设定的,应及时做好法律法规修改建议的上报工作,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研究,防止出现改革与法治相悖的情况。确需保留的,及时通过制定修改法律法规予以设定。

众所周知,修改法律法规和立法一样,需要遵守严格的法定程序,费时费力。要取消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设定的、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审批许可事项,凡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一律无效,不得执行,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让社会周知。
修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把自考专科专业审批权下放给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如此大力度进行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政放权,可谓前所未有。此次修法的另外一个重点是明确下放审批项目的实施主体。另一方面,修法同时要及时组织清理修改配套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避免出现上下位法就审批制度作出不同规定。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不可或缺。取消了电信资费标准的审批,但增加了建立健全监管规则的规定。
当然,与以往不同的是,为了防止审批许可取消后管理失控,此次修法更加注重增加事中事后的监管措施,做到放管结合。目的就是取消涉及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不当干预,激发市场活力。
近日国务院又取消下放了87项行政审批项目,加上此前的470多项,已经接近600项了。来源:中国经济 进入 马怀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法治 简政放权 。
修改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取消矿业权评估机构资格认定,就是取消涉及自然人和法人的从业资质资格认定审批,为企业松绑。从历史上看,一次性修改20多部行政法规取消某些行政权力的情形并不多见。
最近,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共修改21部行政法规,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2项,下放审批权7项。不仅取消了行政法规规定的含金量很高的审批事项,而且在推进改革的同时,及时修改相关的法规,或向全国人大提请修改相关法律。十八大以来,新一届政府在大刀阔斧推进审批制度改革的同时,坚持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这次国务院修改多部行政法规,足见依法推进改革之决心。
此次国务院修改20多部行政法规就是很好的例证。通过修改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把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许可审批权下放给了省一级主管部门
以法治来引领和推动改革,科学立法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 法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 我们要用50年的时间走完西方500年才走完的路,必然要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剧变。
将人民对于改革发展的愿望,通过法律表达出来。与此同时,改革进程又需要有序、稳步地推进,改革的成果也需要规则来维护。
软法内容的灵活性、修改程序的简便性,让改革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只讲政治不讲法治、只讲任务不讲成本、只讲目的不讲程序等现象仍广泛存在。·改革并不是政府一方的独角戏,将改革推向深入依靠的也不仅仅是硬法所赋予的强制力,改革在重硬法之治的同时,不能忽视软法的柔性力量。如果说推行市场经济改革,释放的是人民群众在经济领域的活力,那么,推行法治改革,则是要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乃至各个领域的活力。
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管理上的人治化、非常态化、短视行为等仍有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将长期处于不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
当今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缺乏有效期待、仰权力之鼻息以及潜规则盛行之际,唯有推行法治才能重构社会的信任基础,才能激发公众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活力。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
笔者认为,改革并不是政府一方的独角戏,将改革推向深入依靠的也不仅仅是硬法所赋予的强制力,改革在重硬法之治的同时,不能忽视软法的柔性力量。从主观因素看,当前,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仍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即改革、发展是主要矛盾,只要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就可以突破法律的规定。 |